《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为全面深入了解《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实施的意义、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及其对策,记者采访了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主要负责人,对《实施意见》进行详细解读。
问:《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对于绿色发展、绿色生活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新安排。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新《环境保护法》规定,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出台《实施意见》正是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一系列部署要求以及新《环境保护法》规定的重要举措。
问: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意义何在?
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聚民力。公众既是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污染的制造者。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解决好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公众生活方式绿色化尤为重要。实践表明,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过程中,如公众和社会都行动起来,人人都自觉参与和践行环境保护,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化转变,将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作用将胜过政府数百倍的投入。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的行动指南。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一方面可以倒逼生产方式绿色化,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减排;另一方面以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为抓手,从公众衣食住行游抓起,规范和引导践行绿色生活,广泛汇聚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力量,共同为保护生态文明的环境作贡献。
所以,大力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不仅会带来社会治理和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还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
问: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重点有哪些?
答:生活方式绿色化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在实施中,应着力抓重点、抓关键、抓典型,加强宣传,有序推进。
首先要抓住重点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青壮年人群。青壮年是消费旺盛群体,引领着生活潮流和消费潮流,应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发挥青壮年消费行为的影响力,力戒奢侈性消费、攀比性消费,形成践行健康时尚的绿色生活方式。
二是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好风气的形成,既是抓出来的,更是带出来的。在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应率先垂范,带动全社会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三是青少年。应将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内容纳入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勤俭节约的价值观念和绿色环保的审美情操,增强他们抵制过度消费的错误思潮和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
四是公众人物。善用名人效应,倡导公众人物履行社会责任,适时推出绿色生活形象大使,激励他们身先示范,不使用大排量车、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购买绿色产品、积极参与环保公益行动,力戒炫耀性消费。以上有上海耐励泵业转载。
|